12月3日,國家醫療保障局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2021年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調整結果。共計74種藥品新增進入目錄,11種藥品被調出目錄。2021年國家醫保藥品目錄內藥品總數2860種,將于2022年1月1日執行。調整后,國家醫保藥品目錄內藥品總數為2860種,其中西藥1486種,中成藥1374種。中藥飲片仍為892種。在調整中,國家醫療保障局始終堅持“保基本”的功能定位,將基金可承受作為必須堅守的“底線”,著力滿足廣大參保人基本用藥需求。
經評審,7種目錄外非獨家藥品直接調入,11種臨床價值不高、可替代性強及近幾年在國家招采平臺采購量較小的原目錄內藥品被調出,117種藥品被納入談判范圍。從談判結果看,最終94種藥品(目錄外67種,目錄內27種)談判成功,總體成功率80.34%。目錄外67種藥品平均降價61.7%。調整后的《國家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藥師目錄(2021年)》內藥品總數為2860種,其中西藥1486種,中成藥1374種。目錄內中藥飲片未作調整,仍為892種。
國家醫保局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關于印發
《國家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藥品目錄(2021年)》的通知
醫保發〔2021〕50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醫療保障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局):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進一步提高參保人員的用藥保障水平,按照《基本醫療保險用藥管理暫行辦法》(國家醫療保障局令第1號)及《2021年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調整工作方案》要求,國家醫保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組織專家調整制定了《國家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藥品目錄(2021年)》(以下簡稱《2021年藥品目錄》),現予印發,請遵照執行。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及時做好支付范圍調整
《2021年藥品目錄》收載西藥和中成藥共2860種,其中西藥1486種,中成藥1374種。另外,還有基金可以支付的中藥飲片892種。各地要嚴格執行《2021年藥品目錄》,不得自行調整目錄內藥品的限定支付范圍和甲乙分類。要及時調整信息系統,更新完善數據庫,將本次調整中被調入的藥品,按規定納入基金支付范圍,被調出的藥品要同步調出基金支付范圍。
二、規范支付標準
協議期內談判藥品(以下簡稱談判藥品)執行全國統一的醫保支付標準,各統籌地區根據基金承受能力確定其自付比例和報銷比例,協議期內不得進行二次議價。協議有效期內,若談判藥品存在國家醫保藥品目錄未載明的規格需納入醫保支付范圍,須由企業向國家醫保局提出申請,國家醫保局將根據協議條款確定支付標準后,在全國執行。協議期內如有與談判藥品同通用名藥品上市,同通用名藥品的直接掛網價格不得高于談判確定的同規格醫保支付標準。如談判藥品在協議期內有同通用名藥品上市或納入藥品集中帶量采購(國家組織的集中帶量采購和省級含省際聯盟集中帶量采購)等情形,省級醫保部門可根據市場競爭情況、同通用名藥品價格或藥品集中帶量采購中選結果等,調整該藥品的醫保支付標準。
《2021年藥品目錄》中醫保支付標準有“*”標識的,各地醫保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不得在公開發文、新聞宣傳等公開途徑中公布其醫保支付標準。
三、扎實推進推動談判藥品落地
《2021年藥品目錄》自2022年1月1日起正式執行。《國家醫保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關于印發<國家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藥品目錄>的通知》(醫保發〔2020〕53號),自2022年1月1日起同時廢止。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藥品集中采購機構要在2021年12月底前將談判藥品在省級藥品集中采購平臺上直接掛網采購。各地醫保部門要會同有關部門,指導定點醫療機構合理配備、使用目錄內藥品,可結合醫療機構實際用藥情況對其年度總額做出合理調整。要加強醫保定點醫療機構、工傷保險協議醫療機構和工傷康復協議機構協議管理,將醫療機構合理配備使用《2021年藥品目錄》內談判藥品的情況納入協議內容,積極推動新版目錄落地執行。
省級醫保部門要按照《關于建立完善國家醫保談判藥品“雙通道”管理機制的指導意見》(醫保發〔2021〕28號)和《關于適應國家醫保談判常態化持續做好談判藥品落地工作的通知》(醫保函〔2021〕182號)要求,結合本省情況,及時更新本省納入“雙通道”管理的藥品名單,加強“雙通道”藥店管理,切實提升談判藥品的供應保障水平。繼續完善談判藥品落地監測機制,按要求定期向國家醫保局反饋《2021年藥品目錄》中談判藥品使用和支付等方面情況。
四、按時完成消化任務
省級醫保部門要加快原自行增補品種的消化工作,確保2022年6月30日前完成全部消化任務。同時做好政策宣傳解讀,合理引導輿情。
五、規范民族藥、醫療機構制劑、中藥飲片和中藥配方顆粒的管理
省級醫保部門要按照《基本醫療保險用藥管理暫行辦法》要求,完善程序,細化標準,科學測算,把符合臨床必須、價格合理、療效確切等條件的藥品納入醫保支付范圍。具備條件的地區,可同步確定醫保支付標準。要建立動態調整機制,及時將不符合條件的藥品調出支付范圍。
《2021年藥品目錄》落實過程中,遇有重大問題及時向國家醫保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報告。
附件:國家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藥品目錄(2021年)
一、凡例
二、西藥部分
三、中成藥部分
四、協議期內談判藥品部分
五、中藥飲片部分
政策解讀
一、2021年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調整工作總體思路和目標?
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把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建立在經濟和財力可持續增長的基礎之上。本次調整始終堅持“保基本”的功能定位,著力更好地滿足廣大參保人的基本用藥需求,繼續堅持“突出重點、補齊短板、優化結構、鼓勵創新”的調整思路。發揮體制優勢、政策優勢、市場優勢,釋放改革紅利,努力實現藥品目錄結構更加優化,醫保資金使用更加高效,基本醫保藥品保障能力和水平更高的目標,助力解決人民群眾看病就醫的后顧之憂,提升廣大人民群眾的獲得感。
二、本次調整如何體現“保基本”的功能定位?
一是在調整中,始終綜合考慮現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醫保基金和參保人員負擔能力等因素,堅決杜絕“天價藥”進目錄,確保談判形成的支付標準符合“保基本”定位。二是緊盯臨床合理用藥需求,著力彌補基本用藥保障短板,多“雪中送炭”,少“錦上添花”。三是通過引導同治療領域用藥適度競爭和目錄內藥品再降價,騰出基金空間,推動實現基本用藥保障升級換代。
三、本次調整目錄外藥品申報條件的設置有何考慮?
設定目錄外藥品申報條件的主要考慮:一是更好滿足臨床需求,例如新冠肺炎治療用藥、適應癥發生改變的藥品等。二是更好與新藥審批工作銜接,實現藥品審批與醫保評審“無縫銜接”,體現鼓勵創新的導向,例如近年新上市的藥品。三是與相關藥品管理政策的銜接,考慮基本藥物在基層醫療機構廣泛配備使用,為保證臨床用藥延續性和可及性,國家基本藥物全部被納入調整范圍。
四、本次調整的談判成功率和降價幅度如何?談判成功的藥品治療領域分布?
本次調整,共計對117個藥品進行了談判,談判成功94個,總體成功率80.34%。其中,目錄外85個獨家藥品談成67個,成功率78.82%,平均降價61.71%。
74個目錄外新增藥品涉及21個臨床組別,其中,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精神病等慢性病用藥20種,腫瘤用藥18種,丙肝、艾滋病等抗感染用藥15種,罕見病用藥7種,新冠肺炎治療用藥2種,其他領域用藥12種,患者受益面廣泛。
五、目錄內有11種藥品調出,是否會對相關疾病治療用藥有影響?
經專家評審,共計11種藥品被調出目錄,均為臨床價值不高且可替代,或近幾年在國家招采平臺采購量較小的藥品。這些藥品的調出,經過了專家認真、嚴格論證,按程序確定。專家們在評審過程中,將可替代性作為一項重要指標,被調出的藥品在目錄內均有療效相當或更好的藥物可供替代。同時,這些藥品的調出,為更多新藥、好藥納入目錄騰出了空間。
六、本次調整對醫保基金和患者負擔的影響是怎樣的?
通過調出藥品或目錄內藥品再降價,能夠為基金騰出一定空間。在今年的調整過程中,我們嚴格把握藥品的經濟性,經初步測算,新增的74種藥品預計2022年增加的基金支出,與目錄內藥品降價等騰出的基金空間基本相當。因此,從總體上看,近期不會明顯增加基金支出。從患者負擔情況看,與原市場價格相比,通過談判降價和醫保報銷,本次談判預計2022年可累計為患者減負超過300億元。
七、本次調整工作有哪些創新點?
為進一步提升目錄調整工作的科學性、透明度和規范性,我們保持對相關技術細節和工作流程的持續改善。一是提升科學性,在廣泛征求專家、企業意見的基礎上,制定完善了專家評審指標體系與評分規則,促進評審工作“由主觀走向客觀”。二是提高透明度,首次向社會公開申報藥品相關信息,主動接受社會各界監督。通過與相關部門聯動,驗證企業提交信息真實性,擴大專家評審信息來源,提升評審客觀化。三是加強規范性,完善藥物經濟學和醫保基金測算規則,為藥經和基金測算工作的科學化和標準化提供技術支持。試行多位藥經專家根據測算指南對同一藥品開展“背靠背”測算,提升藥經測算結果精準度和公平性。四是突出信息化應用,首次開發應用于企業申報和專家評審打分電子信息系統,有效提高了藥品目錄調整工作效率。
八、新版國家醫保藥品目錄什么時候開始執行?
《通知》要求,新版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自2022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目前,各地醫保部門正緊鑼密鼓地開展信息系統調整、政策銜接、人員培訓等工作,爭取談判藥品盡早落地。
九、國家醫保局準備采取哪些措施推動新版目錄落地?
為推動新版目錄盡早惠及廣大人民群眾,一是落實談判藥品直接掛網等措施,確保談判藥品如期按照協議調整支付標準。二是指導定點醫療機構加強聯動,根據臨床治療需求,及時將新增藥品特別是談判藥品納入本機構配備名單,提升用藥保障水平。三是指導各地落實“雙通道”管理機制,通過定點零售藥店等渠道提高談判藥品的可及性。